題材

 

        六十年代中的青春片,七十年代的功夫片,以及八十年代中的新藝城喜劇。六零年代的青春電熱潮曾大受觀眾的歡迎,好景不常,六零年代末,粵語片開始走下坡,幾至零製作低點。要到七零年代初,李小龍功夫片面世,才將觀眾重新拉回戲院,達到了高峰,且打進了國際市場。隨著七三年李小龍的逝世,港產片又陷入低潮,要等到七零年代末,即七九年新浪潮的崛起,才改變了香港電影的體值,從而穩步上揚。而從七九年的新浪潮出現,香港電影進入了最長的繁榮期,其後八零年代都沒有停滯。中間經歷了新藝城喜劇、黑社會電影,一波接一波,一直蓬勃到九二年,時間有十三年之久,也是香港八零年代電影史上最長的高峰期。現在幾年的滑落、低潮,沒有甚麼可怕的。就算這幾年,仍有不少令人驚喜的影片出現。

 

五十年代的國語片:

 

        五十年代初中期,國語片的題材多為寫實及社會批判傳統,或是道德教化,或是娛樂,大多有其獨特風格,但卻缺乏香港氣息。

 

 

(江山美人)

 

五十年代的粵語片:

 

~ 粵語片以通俗為主,觀眾多是本地的中低下階層

~ 50年代粵語片的題材雖多,但以喜劇和粵語戲曲片為主

~由關德興飾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亦成為佳話

 

        50年代,雖然稱為粵語片的黃金時代,但由於粵語片的觀眾多為低下階層,收入有限;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製濫造電影;以劇曲片為例,很多電影只是加入一個簡陋佈景,整套電影均在這佈景前唱戲。

 

 

      

   

 

 

六十年代的粵語片:

 

        六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產量最高的年代,這時工商業開始蓬勃,粵語電影也從反映社會民生的寫實片轉為新興中產階級背景的喜劇與愛情文藝片,林鳳、陳寶珠、蕭芳芳、謝賢等亦成為影壇偶像。同期的峨嵋公司與仙鶴港聯公司,亦製作了不少優秀武俠片。另嶺光、大成與志聯等公司,則以製作家庭倫理文藝片與青春歌舞片為主。

 

        隨著戰後出生一代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傳統粵語片已無法滿足這些觀眾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的都市喜劇,偵探動作片和模仿西方的間諜片。

 

        60年代,粵語片加入青春氣息,影星如陳寶珠、蕭芳芳、呂奇、謝賢等大受歡迎,這是由於60自年代起香港工業發達,工廠聘用大量年輕女工,這些工人的收入亦漸漸增加之故。

        粵語片到60年代末,粗製濫造之風不改,不少影片僅七天便拍完,所以被稱為「七日鮮」。

        「七日鮮」漸漸被觀眾唾棄,粵語片的產量亦漸漸下降;1967,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啟播,向廣大人仕提供免費娛樂,無綫以粵語廣播,進一步打擊粵語片;1972年,這一年粵語片連一部也沒有生產。

 

        六十年代電影:《危樓春曉》、《樓下閂水喉》、《我要活下去》、《難兄難弟》、《姑娘十八一朵花》、《少女心》、《細路祥》、《金蘭姊妹》、《工廠皇后》、《飛女正傳》、《李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六十年代演員 : 謝賢、胡楓、南紅、嘉玲、丁瑩、蕭芳芳、陳寶珠、羅蘭

 

六十年代的國語片:

 

        邵氏出品的黃梅調歌唱片、 新派武俠片、 歷史宮幃片與大型歌舞片, 以彩色闊銀幕、 豪華製作為號召,日漸佔上風。一直與邵氏抗衡的電懋公司,亦出品了不少文藝片、喜劇片佳作,但自首腦陸運濤飛機失事喪生後,便逐步淡出。六十年代中期,邵氏力圖建立新武俠世紀,張徹注入陽剛意識,發掘了王羽、姜大衛、狄龍等獨特形象的男演員。黃梅調歌唱片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在港、台以至海外都掀起熱潮。

 

七十年代:

 

        1970年鄒文懷自組嘉禾,翌年禮聘李小龍回港拍攝《唐山大兄》,開創功夫片的新高峰。無線電視啟播,加上國語片及歐美電影漸受歡迎,令粵語片全面停產達32個月,直到1973年楚原執導《七十二家房客》才使粵語片復甦。1976年許冠文執導及主演喜劇《半斤八兩》刷新票房紀錄。1978年成龍因演出諧趣功夫片《蛇形刁手》與《醉拳》而一舉成名。七十年代末不少電視導演投身電影圈,開創「香港電影新浪潮」。

 

七十年代電影: :《忠烈圖》、《七十二家房客》、《精武門》《半斤八兩》

《唐山大兄》《蛇形刁手》《醉拳》

       

成龍

 許冠文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香港影壇百花齊放。新藝城將傳統粵語喜劇加上荷里活式包裝,令人耳目一新。洪金寶、袁和平等以殭屍、茅山術為題材,加入喜劇元素的靈幻喜劇曾成為賣座保證。1986年吳宇森導演、周潤發主演的《英雄本色》成為票房冠軍後,引起爭拍同類影片的熱潮。八十年代末,中英談判主權問題令香港市民產生信心危機,逃避現實的無厘頭電影與「賭片」乘時而起。

 

        踏入80年代,由於中英香港前途談判、香港土生土長一代長成,及本土意識的形成,出現以國內人士為題材的電影。其中部份以誇張手法,或在劇中大量使用國內的政治詞彙,表達國內人士的土氣,突顯中國和香港人的在文化上的分別。由於中英香港前途談判、香港土生土長一代長成,及本土意識的形成,出現以國內人士為題材的電影。

 

        其中部份以誇張手法,或在劇中大量使用國內的政治詞彙,表達國內人士的土氣,突顯中國和香港人的在文化上的分別。另外,有些電影名稱或電視劇人物更成為國內人士的代名詞,如形容從國內來港、土裡土氣的人為「呀燦」(1979)電視劇「網中人」的一角);「省港旗兵」(1984)形容從國內來港犯案的罪犯。

 表姐你好嗎系列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初《黃飛鴻》等動作片、《笑傲江湖東方不敗》等武俠片和《跛豪》等人物傳記片興起,到中期《古惑仔》系列賣座, 使很多製片家爭相效尤。 香港電影人逐漸為荷里活製片人注意,  吳宇森、袁和平、周潤發、李連杰等導演、演員先後為荷里活羅致。王家衛、蕭芳芳、張曼玉等導演、演員屢於海外影展獲獎,令香港電影在國際影壇闖出名堂。

 

        九十年代,電影漸趨多元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受到觀眾的喜愛。例如:《香港製造》、《心動》、《鐵達尼號》等等。